| 网站首页 | 食品新闻 | 食品安全 | 食品技术 | 食品行情 | 食品政策 | 文章中心 | 图片中心 | 
您现在的位置: 食品新闻网 >> 文章中心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 【字体: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11/26    

  机电学院专家团队与企业合作研发自动钢结构涂装生产线家企业应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0.92亿元;

  化学化工学院博士站专家团队与楚维药业合作联合申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8个,攻破左旋肉碱合成技术难题;

  生物与农业资源学院在湖北省黄冈市建立油菜示范基地12个、面积8000亩,辐射带动该市近8万亩同类资源得到开发利用,每年为贫困山区增收8000余万元……

  近年来,地处革命老区的黄冈师范学院主动融入黄冈“主城崛起、两带协同、多点支撑”市域发展布局,聚焦“863”产业体系,以人才链之“强”,激发创新链之“活”,托举产业链之“优”。

  武汉理工大学程晓敏教授是材料科学领域著名专家,主持“863”“97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课题10余项。2018年,黄冈师范学院通过柔性引才政策,聘任其为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院长。

  入驻黄冈后,他带领团队根据黄冈企业技术需求开展科研,将科研成果转化在产业一线。仅与湖北兴和电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国内领先的新型无机矿物全浇注绝缘管母线,其项目投产后便可新增销售收入3100万元。

  像程晓敏一样,越来越多高层次人才聚集黄师、服务黄冈,为创新发展蓄力赋能。

  学校实施“百名博士引进工程”、人才高原高峰“两高”发展战略,引进博士309名。探索柔性引才机制,对高层次人才,实行长聘、短聘、特聘、荣誉聘用和项目聘用相结合的多元化聘用制度。

  与此同时,学院对照黄冈产业地图调整产业结构,组建了基础教育与区域文化、种质资源与特色农业、绿色与智能制造3个省级重点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顺丰航空产业学院”“华为ITC产业学院”“蓝桥软件技术学院”,新开办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飞行器制造工程、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中药学、物流管理6个新专业,并成立李时珍学院(中医中药学院),着力于培养一批能扎根黄冈的高质量人才。

  在麻城市木子店镇黄泥坳村湖北金顶循环农业产业园食用菌种植基地的出菌大棚里,一排排菌棒上一丛丛饱满厚实的香菇,生机勃勃。

  以前,这儿的人们也种食用菌,但不成规模、效益不高。2019年6月,黄冈师范学院生物与农业资源学院教授郑永良回乡创业,打造从种植创新、菌棒生产、产品的精深加工及回收的全产业链,让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他变废为宝,指导农民用芭茅、木屑、秸秆等废弃物制作菌棒,培养香菇、栗蘑、羊肚菌、木耳等食用菌。

  他创新模式,将自己多年研究的稻菌连作技术运用到食用菌栽培,既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发展了乡村振兴产业,又解决了粮食安全问题。

  如今,郑永良带动该地200余户群众和种植大户参与食用菌的种植和生产,仅这一项,户均实现增收1万元左右。

  郑永良的故事只是一个缩影。黄冈师范学院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抓手,以“创新链”支撑“产业链”。

  围绕黄冈大健康产业,生物与农业资源学院何峰博士团队深入蕲春,助力蕲艾产业强链补链;围绕新能源产业,化学化工学院冉敬文教授团队将“废旧锂电池回收利用”技术成果转化,满足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围绕医药化工产业,化学化工学院博士站专家团队为楚维药业攻破左旋肉碱合成技术难题,破解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一环”……

  走进位于团风工业园的湖北精诚钢构新建的自动喷涂线车间,映入眼帘的是长达270米的环形输送带。从自动完成上件、喷涂、烘干、检测到下件打包全过程仅需2个小时,一批高质量的钢结构涂装件便新鲜出炉。

  这是我国第一条完全意义的钢结构涂装自动线,颠覆钢结构原始涂装生产工艺的智能化装备,由湖北精诚钢构有限公司科技副总、黄冈师范学院喻国铭教授带领他的团队研发而成。

  以前17名工人的涂装车间,年产量最多5万只型钢,现在只需2名工人,年产量达25万只型钢,可节省30%的油漆。该成果荣获2018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在浙江百安固金属屋面有限公司、湖北恒通石化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得到应用,近三年产生的新增效益超过10亿元。

  这是黄冈师范学院紧扣本地重点产业强链补链需求,加快“纸变钱”,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生动实践。

  学校与黄冈市政府、中科院武汉分院共建湖北省中科产业技术研究院,目前已转化科技成果20余项,孵化企业3家,并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人才在黄师,转化在企业。黄冈师范学院一大批专家教授把论文写在黄冈大地上,一项项科技成果“落地生金”,为黄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黄师担当”!(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程墨通讯员 余艳军)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风雨无阻共话发展甘肃省内蒙
    节能产业网  节能技术  首页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