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食品新闻 | 食品安全 | 食品技术 | 食品行情 | 食品政策 | 文章中心 | 图片中心 | 
您现在的位置: 食品新闻网 >> 文章中心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保持健康需要一种长效机制           ★★★ 【字体:
保持健康需要一种长效机制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2/23    

  “如果你现在不舍得在身体上花费点时间,那么必定以后要花费更多倍的时间在自己的身体上。”

  葛可佑 1934年出生,山东青岛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1962~1964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进修病理学,1980~1981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营养学。1987年,受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罗马总部任“食物政策与营养司”高级官员,1990年应召回国,担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所长,同年晋升为研究员,至1998年退休。退休后,一直担任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兼任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学生营养健康促进会副会长及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

  “如果你现在不舍得在身体上花费点时间,那么必定以后要花费更多倍的时间在自己的身体上。”近日,中国营养学会名誉理事长葛可佑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很多城市人都借口忙于工作而忽略对身体的关心,结果不知不觉就会把“很多危险因素”埋在身体里,以至于酿成不可挽回的惨剧。

  记者几次在电话中与葛可佑约定采访时间,都由于他在外地开会而被推迟。他说,现在只要有出差的机会,在身体也允许的情况下,他都要向当地公众宣传公共营养的知识。

  采访的地点约定在位于菜市口附近葛可佑的办公室。记者表明采访意图时,他首先阐释了对健康一词的理解:“我觉得,所谓的健康是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方面的综合表现,并不是没有病就是健康。一个健康的人要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周围的人表现出友好的态度,并且还能愉悦地完成本职工作。”

  “人不要整天只围绕着工作转,没有一点时间来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葛可佑有着许多让自己愉快的方法。他对任何运动都不太着迷:“我喜欢多种多样的运动,但哪一样也没有好成绩,就是有什么就玩什么。”

  现在,他每周都坚持去游泳馆2~3次。太阳好的时候,他还会去郊外打打高尔夫球,“站在绿茵茵的草地上,仅仅是视觉就会让你觉得很舒服”。

  “我还很喜欢爬山,大家多不赞成老年人爬山,我看还要因人而异,如果膝关节没有毛病的话,还是可以适当爬爬山,这可以更好地锻炼心肺功能。”葛可佑说,现在他如果有时间的话,几乎每个礼拜都要去北京八大处公园爬爬山。

  摄影,也是他的个人爱好,去年冬天北京下了几场大雪,每次他都自己开车外出拍摄雪景照片。而这个季节,他更愿意去北京的各大公园去拍花草和风光。

  平常的日子,葛可佑依然坚持来单位坐班,“你别看我都76岁了,我的精神还足着呢!”葛可佑笑着对记者说。

  他始终相信,年轻一代肯定要胜过老一代,只有这样,世界才会进步,社会才会发展。当看到单位里年轻人做的一些事情不能理解时,葛可佑习惯用一种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并且,他还尝试着和单位的年轻人一起“玩”。

  “和年轻人在一起玩,你会感受到一种青春活力,学到很多新鲜的事情。”葛可佑说。

  生活中的葛可佑可以用“讲究”这个词来形容。他认为,世上每种食物都有营养,但没有一种食物能够满足我们所有的营养需要。所以重点在于食物之间如何搭配。

  他向记者介绍了他典型的一顿饭食:一块动物性食物、一个豆类、一份蔬菜、主食。“有时候,豆类不一定都保持,还可以换别的食物来作补充,而动物性食物,我选择海鲜的机会比畜肉更多些”。

  遇到应酬吃饭时,他尽量选择多吃点素菜,而尽量少吃那些太咸、太油的菜。“点菜是别人的事情,但是选择吃什么,你可以做到的。”葛可佑说,通常他到饭店点的第一盘菜就是蔬菜水果沙拉。

  他坦言,饮食的摄入量合理很关键,但不必每天都要计算出个量,“只要大概的平衡合理就可以,关键是能够长期坚持。”

  “医生只是一个人一个人的救治,而我是一群人一群人的保护。”葛可佑认为,从事营养工作的人是人类健康道路的修路工,目的在于让更多的人不“崴脚”。

  大学毕业的时候,葛可佑服从组织分配从事了营养病理学研究。曾多次奔赴贫困地区调查克山病的情况,并首次向世界发布硒与克山病关系的研究成果,引起硒学术界的轰动,从而集体获得了国际无机化学会颁发的施瓦茨(Schwartz)奖。

  在调查过程中,他目睹老乡用鸡蛋换麦乳精喂哺婴儿的情景后,突然意识到,中国人面临的营养问题远不是在实验室里能解决的,研究广大人群的营养问题或许比显微镜下的新发现更重要。于是,他放弃了多年的营养病理学研究,致力于公共营养研究,葛可佑认为这样“更有意义”。

  采访结束时,他想通过本报再一次告诫人们:“人忙工作是应该的,但不要忘记工作是一辈子的事,不是一两年的事,如果一个人用3~5年拼命地工作,虽然获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却累坏身体,那么以后你还能做什么呢?反过来想一想,如果保持身体健康,就可以一直为社会做事情了,不仅能让自己快乐,也不会给社会造成负担。”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烟台移动手机报1122晚
    降雨量达到500毫米是什么意思
    国外的监狱囚犯吃些什么
    近期朋友圈十大谣言不少湖南
    生物谷会议频道
    广西龙胜县市场监管局加强保
    @爸妈 刚曝光!别再被坑了尤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